2
栏目分类
热点资讯
新闻动态 你的位置:电竞ian > 新闻动态 > 字节为啥偏爱3年以下的年轻人
字节为啥偏爱3年以下的年轻人 发布日期:2025-05-21 04:02    点击次数:71

最近在互联网的职场圈里,有件事引发不少讨论:

字节跳动正式启动专项扩招,重点面向“毕业3年内”的年轻人,甚至内部代号都起好了:“节节高”。

一句话总结这波动作:“不看年限,只看能力,年轻人欢迎入场。”

听起来是利好,实则对很多人都意味着一件事:招聘风向,真的变了。

而这次字节给出的信号,也并不是简单的“抢年轻人”,更像是一次组织”焕发生机“的再升级。

今天这篇文章,我们就来拆一下:字节为啥偏爱3年以内的年轻人? 一、“节节高”:年轻人的专场活动 据网上信息,字节此次招聘的“节节高”,动静并不下,看起来是大力推进该项目:

内部HR和Leader被集体动员,要求招聘时可重点关注3年内工作经验的人选;

员工内推奖金翻倍,成功内推年轻人可拿到额外激励。

这可不是一次常规的招人,而是从招聘策略、内推激励等对这些年轻候选人做倾斜。

别忘了,这事之前,字节刚刚把校招目标提高到了4000+,实习生项目转正率同样有所提升。

在互联网公司圈子里,字节本身在社招Offer发放时就强调:“以能定级、以级定薪”,不能因年限压级别、卡薪酬。

这次更不是临时起意,而是强化上面的招聘规则,以“能力+潜力”来筛选候选人。 二、为什么是“3年以内”的年轻人? 你可能会问:为啥是“3年”这个节点?工作5年就不香了?

这波调整背后的逻辑,其实可以从三方面理解: 1)AI时代,大厂招聘从“经验优先”变成了“潜力优先” 以前企业招人看经历,讲的是“有没有做过”。但现在问题变了:

“你能不能很快学会新的技能,搞定一个从来没见过的场景?”

大模型的普及,不只是技术变化,更是公司招聘人才的重构。

很多原来的“经验方法论”,今天可能压根不适用了。

字节这波正面刚的背后,是一句看似老套但特别真实的话:

“真正牛的人,不是干了多久,而是上手有多快、边界有多大。”

而这个判断,一般在入职3年内,变化最大。

以DeepSeek为例,核心团队大多为清华、北大等应届生和在读生,这些年轻人具有强烈的创新精神和执行力,能够在技术上快速迭代和优化,使得DeepSeek横空出世,一举改变国内AI”一团死水“的局面。

DeepSeek的成功归因于其团队的高人才密度,且这些人才多为没有资历的年轻人,这样的归因使得各家公司开始大力招聘有潜力且优秀的年轻人。

其实过了3年,人的敬仰有时容易固化,习惯一个节奏,形成一定的路径依赖。

而用公司的视角看:年轻人=更强的学习能力+更低的用人成本+更高的可塑空间。 2)组织需要年轻人大胆突破,充当鲶鱼角色 很多人误以为字节这波是在“换血”,其实不然。

据网上的信息,工作3年以上的岗位,依然占全年招聘计划的70%+。

只是这波要补的是结构断层——也就是梯队年轻化。

说得再直白一点:

不补年轻人,大厂会“掉代”,中层带不动新人;全是资深人,成本高、创新有难度。

这就像一支球队,主力球员都奔着30岁去了,梯队空了,谁来打下一场比赛?

“节节高”是一个信号,背后是各家互联网大厂都比较焦虑,都希望通过年轻人的创新再造一个DeepSeek。

退一万步讲,即使最后策略没有成功,但因为引入这么多有潜力的候选人,公司活性肯定能提升不少。

因为年轻人相对资深的同学,相对能大胆突破,而团队有不少这样“无知无畏”的鲶鱼,自然而然氛围就能更加积极。 3)年轻人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别以为年轻人进来只能打杂。

现在的大厂是认“成长速度”的,很多2年入职的人,正在以每年1级的速度晋升。

在某些业务线,甚至已经出现了“工作5年能升级到阿里P7,带5~8人团队”的情况。

字节本来就相对崇善年轻人,因为整个业务都比较偏向C端产品,需要不断跟上年轻人的浪潮,这点跟腾讯的基因非常类似。

为吸引年轻人,字节内部就提供很多机会,鼓励年轻人奋斗,通过拿“业绩结果”来晋升。

于是不少专家、总监,甚至总裁,都是90后群体,在互联网算是难得一见的景色,这样又更好地刺激年轻人继续加入公司。

字节充分证明了一句不那么好听的实话:在公司架构还在不断迭代的时候,业务还在快速发展时,谁先进来谁就有位置。

过了这波窗口期,你再进来,不是没机会,而是轮不到你说话了,有时就是”早一年进来,可能就早五年上位“。 三、那30+的职场人就没机会了吗? 当然不是。

这波扩招看似是“年轻优先”,但本质上是“能力优先”。

字节明确说了:不看年限,不卡级别。只要你够强,年纪不重要。

问题是:很多工作5年+的人,真的还保持着“3年以内”的学习速度和自驱力吗?

我们在面试时,经常看到两种人:

一种是“做了5年,前面2年成长很快,但后面3年其实只是重复1年经验3遍”;

另一种是“做了5年,每年都能总结出方法、带出人、打出结果”。

谁更值钱?答案很明显。

所以对资深的同学来说,关键不是年限,而是:你有没有进化,能不能跑得快,适不适应组织的当下节奏。 四、时代变了,职场标准也变了 以前我们习惯在简历上看“你做过什么”;现在企业更关心的是“你能快速适应什么”。

工作经验不再是护身符,有时反而成了包袱。

这场“节节高”计划,不只是字节的动作,而是整个互联网行业大力招聘年轻人的预演:

更快的学习者会更快上位;

不再唯经验论,而是看成长速度;

不再谈年资,而是谈你能不能“立刻开打”。

所以,不管你是刚毕业、3年内,还是已工作十年,都该想一件事:

你有没有被组织当作“高潜”来看?你还有没有办法“节节高”?

时代变了,有些人还在原地,有些人已经换了跑道。

或许你我都得奋起直追。

作者 | 张仪 大厂产品负责人,十年互联网产品经验,深度分享互联网产品经验。